您好!欢迎来到牛羊肉产业网。

请登录|注册

客服电话:15000821357

当前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技术 >  技术分类 >  牛羊养殖及防疫

牛品种大全介绍(一)

时间:2019-12-03牛羊肉产业网


1_副本.jpg


       一、鲁西牛


       鲁西牛亦称“山东牛”,是中国黄牛的优良地方品种。原产山东西南地区,主要产于山东省西南部的菏泽和济宁两地区,北自黄河,南至黄河故道,东至运河两岸的三角地带。鲁西牛是中国中原四大牛种之一,以优质育肥性能著称。毛色多黄褐、赤褐。体型大,前躯发达,垂皮大,肌肉丰满,四肢开阔,蹄圆质坚。成年公牛体重500KG以上,母牛350KG以上。挽力大而能持久。性温驯,易肥育,肉质良好。

 

       简要介绍

       鲁西牛是我国中原黄牛四大品种之一。产区地处平原,地势平坦,面积大而土质粘重,耕作费力,加之当地交通闭塞,其他役畜饲养甚少,耕作和运输基本都依靠役牛承担,且本地农具和车辆都极笨重,促进了群众饲养大型牛的积极性 交通闭塞,其他役畜饲养甚少,耕作和运输基本都依靠役牛承担,且本地农具和车辆都极笨重,促进了群众饲养大型牛的积极性。

       鲁西牛性情温驯,体躯结构匀称,细致紧凑,前身比较宽深,背腰平直,骨骼较细,肌肉发达,毛细而光泽,皮薄,毛色分为檫红、黄、淡黄三种。鲁西牛1周岁公母牛平体重238公斤,两周岁平均体重328公斤。据调查统计,18月龄鲁西牛平均屠宰率56.9%,净肉率45.2%。产肉性能良好,肌纤维细,脂肪分布均匀,呈明显的大理石状花纹,深受欢迎。以优质育肥性能著,饲养历史悠久。

 

       外形特征

       该牛体躯高大,身稍短,骨骼细,肌肉发达,背腰宽平,侧望为长方形。被毛淡黄或棕红色,眼圈、口轮和腹下,四肢内侧为粉色。毛细、皮薄有弹性,角多为“龙门角”或“八字角”。

       鲁西牛体躯结构匀称,细致紧凑,具有较好的役肉兼用体型。公牛多平角或龙门角;母牛角形多样,以龙门角较多。垂皮较发达。公牛肩峰高而宽厚。胸深而宽,而后躯发育较差,尻部肌肉不够丰满,体躯呈明显前高后低的前胜体型。

       母牛鬐甲较低平,后躯发育较好,背腰较短而平直,尻部稍倾斜,关节干燥,筋腱明显,前肢多呈正肢势,或少有外向,后肢弯曲度小,飞节间距离小,蹄质致密但硬度较差,不适于山地使役。尾细而长,尾毛有弯曲,常扭生一起呈纺锤状。被毛从浅黄到棕红色都有,而以黄色为最多,约占70%以上,一般牛前躯毛色较后躯为深,公牛较母牛深。

       鲁西牛成年公牛体高、体长、胸围和体重分别为:146.3±6.9厘米,160.9±6.9厘米,206.4±13.2厘米,644.4±108.5公斤,成年母牛分别为:123.6±5.6厘米,138.2±8.9厘米,168.0±10.2厘米,365.7±62.2公斤。多数牛有完全或不完全的“三粉”特征(指眼圈、口轮、腹下与四肢内侧色淡),鼻镜与皮肤多为淡肉红色,部分牛鼻镜有黑点或黑斑。角色蜡黄或琥珀色,角形多为平角和龙门角。多数牛尾帚毛色与体毛一致,少数牛在尾帚长毛中混生白毛或黑毛。

       不同类型鲁西牛的外貌主要特点为:高辕牛个体高大,体躯较短,四肢长,侧视呈近正方形,角形多为龙门角和倒八字角,毛色较浅,黄色较多,“三粉”特征明显;行走步幅大,速度快,适于挽车运输,但持久力略差。

 

       分布范围

       主要产于山东省西南部的菏泽、济宁内,即北至黄河,南至黄河故道,东至运河两岸的三角地带。分布于菏泽地区的郓城、鄄城、菏泽、巨野、梁山和济宁地区的嘉祥、金乡、济宁、汶上等县、市。聊城、泰安以及山东的东北部也有分布。其中以菏泽地区的郓城、鄄城、菏泽、巨野、梁山和济宁地区的嘉祥、金乡、济宁、汶上等县为中心产区。

 

       生活环境

       主要生活在地势平坦的中原地区,不适于生活在山区。

 

       生活习性

       鲁西牛是在产区细致管理和全年舍饲条件下所育成的地方良种。它虽然表现有耐粗饲的特点(单喂麦秸也能维持生命),但一般说来要求细致的饲养管理条件,故对鲁西牛的饲养管理极为精细,草料要求铡碎磨细,冬季多喂“花草”,甚至有用豆沫子、高粱粥喂牛的习惯。鲁西牛对高温适应能力较强,而对低温适应能力则较差。一般在30℃~35℃高温下,基本能正常使役。鲁西牛在冬季-5℃~-10℃以下的条件下,要求有严密保暖的厩舍,否则严冬易发生死牛现象。鲁西牛的抗病力较强。另外,鲁西牛有较强的抗焦虫病能力。

 

       生长繁殖

       鲁西牛繁殖能力较强。母牛性成熟早,有的牛8月龄即能受配怀胎,一般10-12月龄开始发情,发情周期平均为22(16~35)天,发情持续期2~3天,发情开始后21~30小时配种,受胎率较高,母牛初配年龄多在1.5~2周岁,终生可产犊7~8头,最高可达15头,妊娠期285(270~310)天,产后第一次发情平均为35(22~79)天。公牛性成熟较母牛稍晚,一般一岁左右可产生成熟精子,2~2.5岁开始配种,利用年限5~7年,如利用得当,10岁后仍有较好配种能力;性机能最旺盛年龄在5岁以前;射精量一般5~10ml,精子耐冻性随个体而有较大差异。

 

      役用性能

       鲁西牛性情温驯,易管理,便于发挥最大的工作能力一般中等个体和中等膘情的公牛和阉牛,日耕砂质土地5~6亩,母牛3~1亩。

 

       产肉性能

       鲁西牛产肉性能良好。皮薄骨细,产肉率较高,肌纤维细,脂肪分布均匀,呈明显的大理石状花纹。据试验,在以青草为主、掺入少量麦秸、每天补喂混合饲料2kg(豆饼40%、麦麸60%)的条件下,对1~1.5岁牛进行肥育,平均日增重610g。据屠宰测定的结果,18月龄的阉牛平均屠宰率57.2%,净肉率49.0%,骨肉比1:6.0,脂肉比1:4.23,眼肌面积89.1平方厘米。成年牛平均屠宰率58.1%,净肉率为50.7%,骨肉比1:6.9,脂肉比1:37,眼肥面积94.2平方厘米。 肌纤维细,肉质良好,脂肪分布均匀,大理石状花纹明显。

 

       养殖管理

       对于鲁西牛的养殖要做好基础的管理,一要补充精盐,夏季高温,保持牛群有充足的清洁的饮水,同时每只牛补充5-9克食盐,调节牛只体内酸碱平衡,防止牛只吃塑料袋、丝袜等含盐物品。二要细心看管牛群。要在清早、放牧、夜间仔细观察牛群动态,要“一听三观”即听呼吸是否有咳嗽,观牛只精神状态是否正常、是否有体外寄生虫、牛采食和粪尿是否异常,如有异常及时进行就诊,做到早发现早治疗。三要高地放牧,忌在低洼潮湿地带放牧,放牧应选择地势较高背风向阳,牧草生产旺盛地带。如果圈养喂牛需要配合种植牧草来饲养,如如hn-mc黑麦草、hn-mc高丹草、hn-mc杂交狼尾草等,每亩耕地种草可载牛5头。牛圈要保持干燥、卫生、通风。牛舍、运动场要每日一清扫,每周一消毒。消毒剂要交替使用。对于鲁西牛的育肥,养殖户需要在育肥前要驱除体内的寄生虫,在发生传染病的地区要及时注射疫苗,做好疫病的防治工作,确保牛健康。

 

       市场前景

       鲁西牛原产山东西部地区。成年公牛体重400-650kg,母牛350-450kg,育肥牛屠宰率达50%-55%。肉质细嫩良好,受到外商好评。

       鲁西牛个体较矮,体躯粗而长,四肢粗短,胸广深,肌肉丰满,侧视成长方形。公牛多平角或倒八字角,母牛多不正角;行速慢但挽力大,持久力好,宜于农田耕作;屠宰率高。中间型体态与外貌介于高辕牛和抓地虎之间。

       鲁西牛性情温驯,易管理,便于发挥最大的工作能力。远销香港与其他国家,很受欢迎。鲁西牛还有耐粗饲,但还存在体成熟较晚、日增重不高、后躯欠丰满等缺陷。

       鲁西牛是我国著名的役肉兼用品种,以体大力强、外貌一致、品种特征明显、肉质良好而著称,但尚存在体成熟较晚、日增重不高、后躯欠丰满等缺陷。今后应加强选育,以本品种选育为主,使其以役用为主、役肉兼用逐步转向为肉役兼用或乳用,以满足国内外市场的需要。

       山东西部地区积极扶持当地农民依托优良的品种资源和丰富的饲草饲料资源,将传统鲁西黄牛产业做大做强,全力促进鲁西黄牛产业由粗放型饲养向科学化、产业化发展,支持农民建设鲁西黄牛养殖基地,组建鲁西黄牛加工出口企业,建立鲁西黄牛饲养基地,形成鲁西黄牛交易市场,鲁西牛远销北京、天津、河南、内蒙古、云南等全国10余个省市。为提高鲁西牛的档次,该地区与中国农业大学国家生物技术实验室、中国科学院等科研单位的"联姻",积极承担了国家"863"计划课题"优质鲁西黄牛新品系选育技术研究",利用鲁西黄牛肉质好、适应性强、耐粗饲等优良性能,尽快培育出肉用性能达到国内名牌肉牛标准的鲁西黄牛肉用新品系,同时以鲁西黄牛为受体,开展"体细胞克隆牛与转基因体细胞克隆牛生产技术体系"项目,繁育克隆奶牛,取得了可观的经济效益。

 

       相关资料

       郓城县隶属山东省菏泽市,东临济宁市的梁山县和嘉祥县,南与巨野县、牡丹区相连,西与鄄城县为邻,北隔黄河与河南省范县、台前县相望。全县共辖郓城、武安、黄安、郭屯、随官屯、丁里长、张营、杨庄集、程屯、潘渡、侯咽集、玉皇庙12个镇,双桥、唐庙、南赵楼、黄堆集、黄集、李集、张鲁集、水堡、 陈坡9个乡以及1个经省政府批准的经济技术开发区。

       郓城地处黄河中下游,全县属黄河冲积平原,耕地面积157万亩,95%为优质耕地。整个地势西南高、东北低,平均海拔43米,过去有“自西向东渐倾斜,东走十里低三尺”之说。境内主要河流除黄河外,流域面积在100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有11条,地下水量约1.28亿立方米。全年无霜期约200天左右,平均年日照约2497小时,常年平均气温13.5摄食度,具有显著的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特征。

       历史上郓城的名称和归属变化较大,考证其原因,一是郓城地处平原,又是中原地区,朝代变化,兵连祸结,往往首当其冲。二是地理环境所致,郓城北临黄河,历史上黄河多次决口,水灾频繁,县城地址常常变换。据记载:唐贞观八年,郓州治(今张营)地下湿,徙治须昌县(今东平);又《金史。地理志》载:“金大定六年五月,徙治盘沟村(今城址),以避河决”。印证历史,郓城始建于春秋,历经朝代变换,多为县制,距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是当之无愧的千年古县。

       黄河自鄄城县流入郓城西北边境,经李集、黄集流入梁山县,流经郓城28公里,奔腾的黄河水哺育了郓城人民,黄河的泛滥又是郓城县的主要自然灾害之一,建国前黄河多次决口,自1855年(清咸丰五年)河南兰封铜瓦厢决口至清末的57年间,黄河就有38年发生决溢,平均三年二决,民国时期,堤防失修,河决仍频,郓城人民深受其害。新中国建立后,党和人民政府采取一系列治黄措施,根除了决口之患,并建立苏阁引黄闸,黄河已由害河变为利河。


二、蒙古牛


蒙古牛.jpg        


       中国黄牛中分布最广、数量最多的品种。耐粗、耐寒、抗病力强,能适应恶劣环境条件。原产蒙古高原地区,现广泛分布于内蒙古、东北、华北北部和西北各地。蒙古和俄罗斯,以及亚洲中部的一些国家也有饲养。蒙古牛是牧区乳、肉的主要来源,以产于锡林郭勒盟乌珠穆沁的类群最为著名。 中国的三河牛和草原红牛都是以蒙古母牛为基础群而育成的。

 

       培养历史

       长期不断地进行人工选择和自然选择的情况下,形成现在的蒙古牛。

 

       原产地

       蒙古牛原产于蒙古高原地区。主要产区内蒙古多为高原和山地,现分布在内蒙古和黑、吉、辽等周边的地区,是我国优良的黄牛品种。一般海拔为1000~1500米,为典型的大陆性气候,年平均气温0~6℃,年降水量150~450毫米,无霜期80~150天。境内土壤由东北向西南依次为黑土、黑钙土、栗钙土、棕钙土、灰钙土和荒漠土。植被组成,大部为干草原、半荒漠和荒漠地带,间有戈壁和少数沙丘。主要牧草为禾本科和菊科,间有豆科牧草。农业主要集中在黄辽灌区、土默川和一些水热条件较好的地区。主要作物有小麦、玉米、大豆、高梁、谷子、莜麦、大麦、糜黍、薯类等。

       地理分布: 蒙古牛广布于内蒙古、黑龙江、新疆、河北、山西、陕西、宁夏、甘肃、青海、吉林、辽宁等省、自治区。在内蒙古,主要分布在锡林郭勒、昭乌达、哲里木、兴安四个盟,即分布在湿润度在27%以上的干草原地区;在新疆,蒙古牛数量也多,主要分布在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和阿克苏地区等地;在黑龙江,主要分布在嫩江、绥化和松花江的部分地区;在甘肃、青海、宁夏等省、自治区分布亦广。

  

       品种特征

       本品种头短宽而粗重,额稍凹陷。角细长,向上前方弯曲。角形不一,多向内稍弯。被毛长而粗硬,以黄褐色、黑色及黑白花为多。皮肤厚而少弹性。颈短,垂皮小。鬐甲低平,胸部狭深。后躯短窄,尻部倾斜。背腰平直,四肢粗短健壮。乳房匀称且较其他黄牛品种发达。体重由于自然条件不同而有差异,自250~500千克不等。秋季牧草繁生、膘满肥壮时,屠宰率有的可达53%左右。泌乳期5~6.5月,年平均产量500~700千克。

       蒙古牛头短宽而粗重,角长、向上前方弯曲、呈蜡黄或青紫色,角质致密有光泽,平均角长,母牛为25厘米,公牛40厘米,角间线短,角间中点向下的枕骨部凹陷有沟。肉垂不发达。甲低下。胸扁而深,背腰平直,后躯短窄,尻部倾斜。乳房基部宽大,结缔组织少,但乳头小。四肢短,蹄质坚实。从整体看,前躯发育比后躯好。皮肤较厚,皮下结缔组织发达。毛色多为黑色或黄(红)色,次为狸色、烟熏色。

 

image.png

       品种性能

       蒙古牛成年公牛的体高、体斜长、胸围、管围、胸深分别为:120.9厘米,137.7厘米,169.5厘米,17.8厘米,70.1厘米,成年母牛分别为:110.8厘米,127.6厘米,154. 3厘米,15.4厘米,60.2厘米。母牛平均日产乳量6公斤左右,最高日产乳量8.16公斤。平均乳脂率为5.22%,,最高者达9%,最低为3.1%。乳脂率随季节、月份而有变化,一般在5月份以后乳脂率开始下降,6、7月份最低,8月份以后又开始回升。中等营养水平的阉牛平均宰前重376.9±43.7公斤,屠宰率为53.0±28%,净肉率44.6±2.9%,骨肉比1∶5.2±0.5,眼肌面积56.0±7.9平方厘米。肌肉中粗脂肪含量高达43.0%。蒙古牛役用能力较大且持久力强,能吃苦耐劳。蒙古牛广泛分布于我国北方各省,终年放牧,既无棚圈,也无草料补饲,夏季在蒙古包周围,冬季在防风避雪的地方卧盘,有的地方积雪期长达150多天,最低温度-50℃以下,最高温度35℃以上。在这样粗放而原始的饲养管理条件下,它仍能繁殖后代,特别是每年三四月份,牲畜体质非常瘦弱,可是当春末青草萌发,一旦吃饱青草,约有两个月的时间,就能膘满肉肥,很快脱掉冬毛。蒙古牛是我国北方优良牛种之一。它具有乳、肉、役多种用途,适应寒冷的气候和草原放牧等生态条件。它耐粗宜牧,抓膘易肥,适应性强,抗病力强,肉的品质好,生产潜力大,应当作为我国牧区优良品种资源加以保护。


image.png


       牧食习性

       蒙古牛春季采食的牧草种类主要为单子叶植物中的禾本科、莎草科 、百合科和鸢尾科植物。蒙古牛的采食活动受天气条件的影响较大 。 气温低 、有风的天气有利于蒙古牛的采食 ,,不仅采食时间长 ,,而且采食也比较稳定 。相反 ,气温高 、无风或风小的天气有利于牛皮蝇的活动 ,,蒙古牛出现跑蜂子的现象 ,,严重影响蒙古牛的采食活动 。 


       排泄行为

       蒙古牛的排泄行为与日采食时间、日采食量、日饮水量等因素有很密切的关系。采食时间长 ,饮水量大时 ,排泄的次数也增多。蒙古牛平均每日排粪 10. 9± 0. 5次 ,其中冬季排粪次数最少 ,秋季排粪次数最多。春季和夏季排粪次数显著高于冬季 ,而又显著低于秋季。春夏季排粪次数则无显著差异。蒙古牛排粪次数白天和夜晚相差不多 ,均以秋季为最高。

       蒙古牛平均每天排尿 9. 5± 0. 8次。冬季排尿次数最少 ,夏季最多 ,春秋季居中。经方差分析 ,三者达到了 0. 05的显著水平 。蒙古牛白天和夜晚的排尿次数基本相等 ,二者也表现为冬季最少、夏季最多、春季居中的变化规律 ,而且均达到了 0. 05显著性差异水平 。 


image.pngimage.png



三、南阳黄牛


南阳黄牛.jpg


       南阳黄牛是全国五大良种黄牛之一,其特征主要体现在:体躯高大,力强持久,肉质细,香味浓,大理石花纹明显,皮质优良。南阳黄牛毛色分黄、红、草白三种,黄色为主,而且役用性能、肉用性能及适应性能俱佳。

      1998年南阳黄牛被 国家农业部首批列入“国家畜禽品种保护名录”,2002年又通过国家质量技术监督总局原产地标记域名注册。

 

       产地资源

       南阳黄牛之所以盛产于南阳盆地,并成为全国五大优良黄牛品种之一,既得益于南阳盆地唐、白河流域特有的生态区位和自然资源的先天优势,同时也与南阳人民千百年来的辛勤培育密不可分。

       南阳黄牛是我国著名的优良地方黄牛品种,主要分布于河南省南阳市唐河、白河流域的广大平原地区,以南阳市郊区、唐河、邓州、新野、镇平、社旗、方城,泌阳等八个县、市为主要产区。除南阳盆地几个平原县、市外,周口、许昌、驻马店、漯河等地区分布也较多。河南省约有南阳黄牛200多万头。



image.png

 

       发展概况

       建国初期,我市建立了全国第一个黄牛繁育及科研机构,开展对南阳牛的系统选育和科学研究工作。上个世纪70年代,率先在国内推广普及牛的人工授精技术,实现了黄牛繁育史上一次历史性的跨越。80年代,第一个在地方良种黄牛上制订并颁布实施了《南阳牛》国家标准,同时,把品系繁育技术应用于南阳牛育种工作中。90年代,首次在国内提出把南阳牛培育成为我国第一个专门化肉牛品种, 以填补我国肉牛品种之空白。该项目相继列入国家948项目和省、市重大科技攻关项目。1998年,南阳牛被国家农业部首批列入国家畜禽品种名录,2002年又通过国家质检总局原产地域名注册, 南阳牛将受到世界上34个国家及地区的保护。2004年我市以弘扬黄牛文化、振兴黄牛科技、发展黄牛经济为主题,成功的举办了首届黄牛节,2005年举办了中国南阳第二届黄牛节,使每头出栏黄牛的价格提升了50元左右。同年又对南阳牛进行了商标注册。专门的机构、专业的队伍、科技的创新、 标准化的建设、项目的支撑、知识产权的保护,有力地促进了南阳牛的育种进程和产业开发。党和国家领导人李长春、回良玉、河南省委书记徐光春等领导十分关注南阳牛的发展, 并对南阳牛寄予厚望。

 

       原料特点

       南阳黄牛属大型役肉兼用品种。体格高大,肌肉发达,结构紧凑,皮薄毛细,行动迅速,鼻颈宽,口大方正,肩部宽厚,胸骨突出,肋间紧密,背腰平直,荐尾略高,尾巴较细。四肢端正,筋腱明显,蹄质坚实。牛头部雄壮方正,额微凹,颈短厚稍呈方形,颈侧多有皱襞,肩峰隆起8~9厘米,肩胛斜长,前躯比较发达;睾丸对称。母牛头清秀,较窄长,颈薄呈水平状,长短适中,一般中后躯发育较好。但部分牛存在胸部深度不够,尻部较斜和乳房发育较差的缺点。

       南阳黄牛的毛色有黄、红、草白三种,以深浅不等的黄色为最多,占80%。红色、草白色较少。一般牛的面部、腹下和四肢下部毛色较浅,鼻颈多为肉红色,其中部分带有黑点,鼻粘膜多数为浅红色。蹄壳以黄蜡色,琥珀色带血筋者为多。公牛角基较粗,以萝卜头角和扁担角为主;母牛角较细、短,多为细角、扒角、疙瘩角。公牛最大体重可达1000公斤以上。

image.png








       役用性能

       南阳黄牛公母牛都善走,挽车与耕作迅速,有快牛之称,役用能力强。公牛最大挽力为398.6公斤,占体重的74%,母牛最大挽力为275.1公斤, 占体重的 65.3%,耕地时一般挽力为123.8公斤,占体重的25.7%;母牛一般挽力为105.4公斤,占体重的25.9%;阉牛一般挽力为146.7公斤,占体重的24.9%。耕地速度:公牛为每秒0.81米,母牛为0.76米,阉牛每秒0.84米。一般牛每日可耕地2~3亩,载重1000~1500公斤,日行30~40公里。


image.png

       肉用性能

       中等膘情公牛屠宰平均为52.2%,净肉率43.6%,骨肉比为1 : 5.06,胴体产肉率为83.5%,眼肌面积为60.9平方厘米。血占体重的3.1%,心占体重的0.63%,肺占0.62%,脾占0.16%,胃占3.62%,肠占2.18%。

 

       实验改良

       据南阳黄牛研究所试验,育成公牛肥育7~8个月至1.5岁,以青饲料为主,精料日喂3~4公斤,试验结束时平均体重为441.7公斤;平均日增重 813克,平均每增重1公斤耗料7.6个饲料单位,消耗可消化蛋白质740.6克,平均屠宰率为55.6%,净肉率46.6%,眼肌面积为92.6平方厘米。

       1980~1981年,中日双方联合在南阳地区黄牛研究所试验,对75头壮龄阉牛进行强度育肥试验,肥育9个月,平均体重达577.7公斤,平均日增重0.65公斤,每增重1公斤消耗14.64个饲料单位,消耗可消化蛋白质1301克,屠宰率为64.5%,净肉率为56.8%,肉中粗脂肪含量高达 54.64%。

       南阳黄牛在我国的很多省区被大量用于改良当地黄牛。南阳地区多年来向全国提供种牛17000多头。在纯种选育和本身的改良上有向早熟肉用方向和兼用方向发展的趋势。如与利木赞牛、夏洛莱牛、皮尔蒙特、契安尼娜、西门塔尔牛、鲁西黄牛等牛杂交,可提高产肉、产奶性能和经济效益。

       南阳盆地特定的土壤和气候条件,是南阳黄牛这一特有品种形成的基本因素。南阳地处亚热带和暖温带的过渡带,四季分明,光照充足,雨量适中,无霜期长。尤其是占南阳盆地面积70%以上的唐、白河流域,岗峦、河谷相间,平原面积广阔,土地肥沃,人口稠密。历史上,大面积的山岗荒地和河谷湿地为南阳黄牛的生长提供了充足的牧草,肥沃平原的大面积耕作既需役使大批耕牛,又为饲养南阳黄牛提供了秸秆等饲料。在这些特殊的自然条件作用下,经过千百年的培育,南阳黄牛逐渐成为体躯大、耐粗饲、品质优、数量多、役肉兼用的优秀地方品牌。

 

       养牛历史

       南阳农民历来有养牛习惯。远在春秋时代,南阳黄牛已进入了舍饲、圈养阶段。生于斯长于斯的秦国名相百里奚就善于养牛,在他大半生的落魄生涯中,于南阳城西麒麟岗养牛成为他谋生的主要手段。明清时代,南阳黄牛已遍布于唐、白河流域。悠久的养牛历史,孕育了南阳盆地千家万户养牛的民风;南阳农民普遍具有养牛习惯和技能。建国初期,国家有关部门在南阳市建立了全国第一个黄牛繁育专门机构,开展对南阳黄牛的系统选育。上世纪七十年代,南阳率先在国内推广普及牛的冷配技术,

       实现了黄牛育种史上的一次历史性跨越。上世纪八十年代,国家有关部门制订并颁布实施南阳牛国家标准,同时把品系繁育技术应用于南阳黄牛育种工作中。上世纪九十年代,科技人员首次把胚胎移植技术引入南阳黄牛育种工作中,又明确提出了把南阳黄牛培育成为我国一个专门肉牛品种的目标,以填补我国肉牛品种的空白。该项目相继被列入国家“948”项目和省、市重大科技攻关项目。1998年,南阳黄牛被国家农业部首批列入国家畜禽品种保护名录,2002年又通过国家质量技术监督总局原产地标记域名注册。

       悠久的黄牛养殖历史,优越的自然条件,几十年来的科技创新和标准化建设,有力促进了南阳黄牛的育种,南阳黄牛品质得到大幅度提高。南阳黄牛,数量最多,品质优,分布广,已成为国内外专家学者认同、在国内外市场叫得响的一个优秀地方品牌,是南阳人民宝贵的资源财富。

       据初步统计,止2003年,全市黄牛饲养量达442.2万头,其中存栏300.5万头,占全国2.3%、全省的22.6%;年产牛肉18.2万吨。

       黄牛及其产品辐射上海、北京等全国十几个大中城市,并远销俄罗斯、韩国、日本、中东、香港等国家和地区。南阳黄牛品牌已经叫响,南阳黄牛产业正逐步形成,并正在成为南阳市发展农村经济的特色产业。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公告

第662号

根据《畜牧法》第十二条的规定,我部确定八眉猪等138个畜禽品种为国家级畜禽遗传资源保护品种,现予公告。

二〇〇六年六月二日

南阳黄牛列入国家级畜禽遗传资源保护名录




四、秦川牛


秦川牛.jpg



       中国优良的黄牛地方品种,中国五大黄牛品种之一。体格大,役力强,产肉性能良好,因产于陕西省关中地区的“八百里秦川”而得名。其中渭南、临潼、蒲城、富平、大荔、咸阳、兴平、乾县、礼泉、泾阳、三原、高陵、武功、扶风、岐山等15个县、市为主产区,共有28.6了万头,占60%。体格高大,骨骼粗壮,肌肉丰满,体质丰满,体质强健,头部方正。

 

       简要介绍

       秦川牛毛色以紫红色和红色居多,约占总数的80%左右,黄色较少。头部方正,鼻镜呈肉红色,角短,呈肉色,多为向外或向后稍弯曲;体型大,各部位发育均衡,骨骼粗壮,肌肉丰满,体质强健;肩长而斜,前躯发育良好,胸部深宽,肋长而开张,背腰平直宽广,长短适中,荐骨部稍隆起,一般多是斜尻;四肢粗壮结实,前肢间距较宽,后肢飞节靠近,蹄呈圆形,蹄叉紧、蹄质硬,绝大部分为红色。肉用性能:秦川牛肉用性能良好。成年公牛体重600-800千克。易于育肥, 肉质细致,瘦肉率高,大理石纹明显。18月龄育肥牛平均日增重为550克(母)或700克(公),平均屠宰率达58.3%,净肉率50.5%。

       陕西渭北高原的部分地区和河南的西部及甘肃的庆阳地区也有分布。本品种全身被毛细致光泽,多为紫红色和红色,眼圈及鼻镜为肉色。角短而细致,多向外下或后方稍弯曲。公牛头较大,额宽,颈粗短;鬐甲高而宽。骨骼粗壮,肌肉丰满,体质强健,前躯发育良好,后躯较差。四肢结实,蹄大坚固。母牛头清秀,颈厚薄适中。成年公牛体重平均600千克,母牛380千克(见彩图)。短期肥育后屠宰率50~52%。泌乳期平均7个月,泌乳量约700千克。公牛最大挽力平均为398~475千克,母牛252~281千克。秦川牛曾被输至浙江、安徽等许多省(自治区),用以改良当地黄牛,其后代的体格和役力均超过当地牛。

 

       产地与分布

       秦川牛因产于陕西省关中地区的“八百里秦川”而得名。其中渭南、临潼、蒲城、富平、大荔、咸阳、兴平、乾县、礼泉、泾阳、三原、高陵、武功、扶风、岐山等15个县、市为主产区,共有28.6了万头, 占60%。主要分布在关中平原的耵个县、市。据1981年统计,产区共有47.67万头。此外,陕西省的渭北高原地区以及甘肃省的庆阳地区亦有少量分布。目前,总头数约在60万头以上 。

 

       品种形成

       秦川牛历史悠久。公元前八世纪,古籍中就有关中地区“择良牛献主。的记载,主要是作食用,并开始用于耕田。春秋战国时代,由于铁制农具的出现,牛成了农耕的主要役畜。公元前126年,张骞出使西域带回苜蓿种子,在关中地区广为种植,用以喂牛,使秦川牛的品种质量发生显著变化,如体型增大,役用能力和肉的品质都得到提高。故汉初又有“饲苜蓿、重改良,牛质龟昔两牛一乘,今一牛一乘牛肉“细嫩、具纹、烙饼牛羹,膏脂润香”的记述。同时,关中地区自然条件优越,地势平坦,气候温和,年平均气温12—14~C,雨量适中,年降水量500—700mm,无霜期长达190—210d。土壤肥沃,是全省重要的粮棉产区,古代有“膏壤沃野千里”和“天府”、“地海”之称誉。农作物种类多,主产小麦、玉米、豌豆、棉花等,牧草则以苜蓿为主。饲草饲料资源丰富,是发展养牛的物质基础。

       关中地区耕作精细,农活繁重,农村运输工具主要为笨重的铁轮大车,非体大力强的牛难以胜任,因此,劳动人民历来爱选大牛作种用,要求种牛一长(躯干长)、二方(口方、尻方)、三宽(额宽、胸宽、后躯宽)、四紧(四蹄叉紧)、五短(颈短、四肢短):在毛色上,非紫红色者不作种用。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当地群众对秦川牛的饲养管理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有“有料无料,四角拌到,寸草铡三刀,料少也上膘的农谚,以及三勤(勤喂、勤饮、勤歇)、五知(知热、知冷、知饥、知饱、知力量大小)、六净(草净、料净、水净、槽净、身净、圈净)等传统的饲养管理技术。
  1956年,西北农学院邱怀、刘景星等对秦川牛作了系统的调查。1958年后,相继成立了乾县、渭南两个良种选育辅导站和五个省属和县属秦川牛场,在中心产区建立了秦川牛良种基地县;制定了繁殖奖励办法和秦川牛种畜企业标准:推广人工授精技术,开展群众性的选育工作;近十年来,陕西省和咸阳、宝鸡等地区先后成立了牛冷冻精液站,大力推广牛冻精配种新技术。1975年成立了秦川牛选育协作组,制定选育方案,开展良种登记,建立育种档案,并修订了秦川牛种畜企业标准,进一步加强选育工作,对进一步提高秦川牛的质量起了很大的作用  。

       两千多年前养牛业就相当发达。远在周代,就有“择良牛献主”的记录。“牛肉细嫩、具纹、烙饼牛羹,膏脂润香”,为上品佳肴。秦川牛是我国优良品种、是生产高档牛肉的首选肉牛品种,其肉味浓郁,是一种营养全价的食品,完全可与国外优良品种相媲美。


       产地环境编辑

       秦川牛是中国著名的大型役肉兼用品种牛,原产于陕西省渭河流域的关中平原地区。关中系粮棉等作物主产区,土地肥沃,饲草丰富,农作物种类多,农民喂牛经验丰富;在这样长期选择体格高大,役用力强,性情温驯的牛只作种用的条件下,加上历代广种苜蓿等饲料作物,遂形成了良好的基础牛群。

 

       外貌特征

       秦川牛体格高大,骨骼粗壮,肌肉丰满,体质丰满,体质强健,头部方正。肩长而斜,胸宽深,肋长而开张,背腰平宽宽广,长短适中,结合良好,荐骨隆起,后躯发育稍差,四肢粗壮结实,两前肢相距较宽,有外弧现象,蹄叉紧公牛头较大,颈粗短,垂皮发达.髻甲高而宽,母牛头清秀.颈厚薄适中,髻甲较低而薄,角短而钝,多向外下方或向后稍微弯曲.毛色有紫红、红、黄三种,以紫红和红色居多。


       生产性能

       1.役用性能

        最大挽力:5头种公牛为475.9±106.7kg为体重的71.7%;53头阉牛为333.6±64.0kg,为体重的71.7%;37头母牛为281.2±87.8吨,为体重的77%。

       最高载重量:用胶轮大车在农村碾麦场上载重挽曳,6头种公牛平均为3796.5kg,最高达4060吨;10头阉牛平均为2333.8kg,最高达4900kg;10头母牛平均为3440.2kg,最高达3412kg。

       耕作能力:用木犁耕空茬飒一小时内11头公牛耕1.2亩,10头阉牛耕0.8±0.1亩,10头母牛耕0.8±0.2亩。

       挽曳速力:用铁轮大车装泥土在农村土路上令牛挽曳,行走1000m的挽曳速力,7头阉牛平均为1.0m/s,7头母牛平均为1.0m/s;恢复正常呼吸、脉搏和体温所需时间,阉牛平均为17min,母牛为20min13s。
  2. 产肉性能
  据西北农学院邱怀等报告,捣头6月龄牛(公5、母8、阉2)的肥育试验,在中等饲养3d水平下,饲养325d,到18月龄时,平均日增重:公牛700g,母牛550g,阉牛590g。饲料利用率:每公斤增重耗饲料单位(燕麦单位),公牛7.8kg,母牛8.7kg,阉牛9.6kg。据对9头18月龄牛(公3、母4、阉2)的屠宰试验,平均屠宰率为58.3%,净肉率为50.5%,胴体产肉率为86.8%;,骨肉比为1:6.1,脂肉比为1:6.5, 眼肌面积为97.0cm2。12头22.5月龄屠宰的试验牛(公4、母6、阉2),上述屠宰指标相应为:60.7:6,52.2%,86.1%,1:6—5.5,1:6.6和87.0cm2。对第9—11肋骨肉样的分析,其所含化学成分,18月龄(6头)的,水分53一75%,脂肪28.08%,蛋白质17.47%,灰分0.了7g6;22,5月龄(10头)的相应为:60.49Sa,36.工8g6,13.8g6和0.62g6。说明随着年龄的增大, 牛肉中水分、蛋白质和灰分的含量减少,而脂肪含量则显著增加。13月龄牛的肌肉中总氨基酸含量:臀肌为92.37%,眼肌为93.44%;其中必需氨基酸,臀肌为48.22%,眼肌为42.33%,赖氨酸的含量则分别达9。59%和9.50%。肉质细致,柔软多汁,大理石纹明显  。

 

 

       技术数据

       成年体高:公141.4cm 母124.5cm

       成年体重:公594.5kg 母381.3kg

       性成熟年龄:10月龄

       适配年龄:2岁

       平均单产:710kg

       乳 脂 率:4.7%

       适 应 性:对热带和亚热带地区以及山区条件下不能很好的适应,在平原和丘陵地区的自然环境和气候条件下均能正常发育。

       改良方向:该品种牛主要向肉用方向改良,但也向肉乳兼用型改良,同时可作为奶牛胚胎移植的优良受体。

       繁殖年限:一般可繁殖到14-15岁,个别可达17-20岁。

       黄牛杂交:用该品种与中国本地牛杂交来改良黄牛,取得了明显效果。表现为杂后代体格明显加大,增长速度加快,杂种优势明显。

 

 



 



推荐阅读